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强、接触面广,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安全隐患与突发状况,具有成为基层治理移动前哨的优势飞乐乐,在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水平过程中能够展现出独特价值。连日来,“急救骑士”队伍在各地涌现,新就业群体日渐成为街头巷尾社会急救响应的重要力量。
然而,笔者调研发现,新就业群体在参与基层治理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制约。一是权益保障缺失。大多数新就业群体以灵活就业身份加入平台,平台通常不承担工伤、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险责任,他们在执行任务或参与基层治理过程中受到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往往缺乏制度性保障,也会削弱其安全感和责任感,影响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二是平台算法限制其自主性。平台以算法动态调度新就业群体的劳动过程与收入水平,使其在等待或执行订单过程中,难以自主安排时间参与基层治理活动。三是组织化程度较低。新就业群体分散作业,轨迹流动性大,与街道、社区、公安等治理主体之间缺少常态化沟通机制,难以形成有效的制度化联动。四是专业能力不足。多数新就业群体未接受系统的社会治理培训,缺乏应急处置、矛盾化解、安全识别等技能。现有治理任务多为零散分配,缺少前置培训、统一流程、职责规范与激励机制,难以形成持续性与实效性。在缺乏专业知识与制度支持的情况下,该群体在参与基层治理过程中可能出现处置不当的情况,进而削弱整体治理效能。
推动新就业群体深度融入基层治理飞乐乐,关键在于完善长效化的制度体系,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推进参与治理的制度化。在基层治理体系中明确新就业群体的身份和职责定位,推动其从临时性、辅助性参与转变为制度化、常态化参与。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统筹政法、民政、公安、城管等部门,并吸纳平台企业,共同建立多方协同机制。探索制定“参与事项清单”和“治理任务清单”,明确新就业群体在安全巡防、隐患排查、应急协助等方面的职责边界,形成“新就业群体发现—平台转交—政府处置—社区反馈”的闭环链条。这样既能增强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身份认同感,也能确保治理行为有章可循。
二是完善权益保障与能力建设。制度化参与要以权益保障为前提。应将新就业群体在参与基层治理过程中的人身风险纳入职业伤害保障范围,鼓励政府、平台和保险机构共担责任,形成多元分担格局。尤其要将其在工作过程中因救助他人、制止不法行为等见义勇为行为造成的损害,依法纳入全社会见义勇为奖励与保障体系,并在平台内部考核中予以免责,确保他们“敢于为、愿意为”。同时,推动建立常态化培训体系,涵盖法律常识、风险识别、应急处置、群众沟通等内容,利用线上课程与线下演练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新就业群体从“社会服务提供者”成长为“基层治理合作者”。只有当他们具备必要的安全感与治理能力时,参与行为才会持续而稳定。
三是完善新就业群体的激励引导。治理参与需要正向激励来增强内生动力。政府可将参与治理与积分落户、子女入学、租房补贴等公共政策挂钩;平台企业可通过积分奖励、订单优先、福利优惠等方式提升新就业群体积极性。与此同时,应通过媒体宣传和典型选树,展示新就业群体在参与基层治理中的贡献,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与社会认同感,使之乐于投身基层治理。
四是强化平台企业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通过政策明确其社会责任,避免算法惩罚新就业群体的公益行为,并将公益元素纳入日常管理和激励体系,使履责成为常态化安排。同时,健全平台责任评价机制,将平台参与基层治理情况纳入社会责任考核和公共治理示范。政府可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政企合作项目中给予支持,引导企业把治理功能开发与商业运营结合起来,实现社会责任与企业效益的统一。在此基础上,还可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在骑手、司机端APP中嵌入治理事件快速上报功能,与政务平台互联互通,提升治理的效率与覆盖面。通过责任引导与激励并行,推动平台企业成为基层治理的积极合作者,形成政府主导、平台尽责、新就业群体参与、社会认可的治理共同体,切实提高基层治理的社会化水平。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法学院)飞乐乐
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